历史上数北宋的武将无能,2个字足以证明这一点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文武两条线,武将上马平天下,文臣下马治江山,文武皆不可偏废千币。武将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在动乱年代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替代。有精通韬略、善晓兵机的武将人才,才能对内镇压叛乱,对外抵御侵略,才能给王朝的生存发展创造必备的和平环境,才能确立王朝的形象与地位。

历史上很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都具有雄厚的武将人才储备,如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班超,唐朝的李靖、李勣、郭子仪等人,要么千里远征,扫灭敌国,扬威异域,要么力挽狂澜,力挫强寇,挽救国家命运,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栋梁,国之干城千币。然而也有例外。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却极度缺乏优秀的武将人才,使得这个朝代以虚弱闻名。

这个朝代就是北宋千币。北宋立国一百六十七年,国境周边的边防形势始终没有好转,身为天朝上国,却遭周围的游牧部族全面压制,以泱泱大宋疆域之广,兵员数量之多,经济实力之强,却始终不能占据上风。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抑或是后来居上的金国,哪个都让北宋皇帝吃尽苦头。身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北宋武将,在激烈的边防战争中,始终窝窝囊囊,疲软不振,无所作为,不要说像卫青、李靖那样千里远征扫灭敌国,就是把外敌堵在国境线外,看好自己国家大门,对北宋武将来说都难上加难。

展开全文

北宋的武将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大都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千币。比如开国名将曹彬、潘美,攻打江南的南唐之时,个个龙精虎猛所向披靡,俨然一时良将。可一旦调到塞北与辽国人对阵,立即原形毕露,大败亏输。宋末的种师道、种师中,姚平仲,还有折家将的折可存,都是北宋最精锐的“西军”宿将,打起西夏来还凑合,在“靖康之变”前对抗金国,立即判若两人,一战即溃,种师中战死,折可存被俘,姚平仲战败逃跑,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

也许还有很多人认为,说北宋武将窝囊无能,未免太过偏激千币。其实不用一一列举,只需两个字就能证实这一点。这两个字也是北宋难以磨灭的耻辱,是每一个宋朝人心中一道深深的伤痕,使得北宋皇帝和武将们千载蒙羞。这两个字就是“岁币”。历史上向敌国交纳岁币、乞求苟安的不止宋朝,但宋朝身为中原大一统王朝,无论交纳岁币的对象之多,还是岁币数量之多,或者交纳岁币时间之长,都堪称空前绝后,创下纪录。

北宋先后向辽国、西夏、金国交纳过岁币,甚至在南宋末年,元朝大军南下时,还试图向元朝交纳岁币来换取对方退兵,结果遭拒千币。北宋开国仅仅四十多年,就在景德元年,开始通过“澶渊之盟”向辽国交纳岁币,宋仁宗时期开始对西夏交纳岁币,宋徽宗时期开始对金国交纳岁币,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北宋向敌国交纳岁币时间,长达一百余年,中间少有间断。实际上南宋继续延续了这一传统,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开始,就开始通过绍兴和议向金国交岁币。

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交纳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千币。辽国人觉得不过瘾,于北宋庆历年间又来了个“重熙增币”,强迫北宋追加岁币数量,改为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庆历四年与西夏议和,宋朝每年给西夏白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叶两万斤,每逢年节再给西夏白银两万两千两,绢两万三千匹,茶叶一万斤。宋朝末年,宋徽宗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许诺宋金合力灭掉辽国,宋朝把给辽国的岁币一分不少“转赠”金国。

北宋皇帝一面耗费巨额的真金白银养着武将,一面还得向各个敌国交纳岁币千币。有的皇帝也曾力图振作,与敌国决一死战,但由于北宋武将的没本事,几乎每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都惨遭失败。宋太宗对辽国发动雍熙北伐,宋神宗对西夏发动元丰西征,宋徽宗对辽国发动宣和北伐,几乎都是起倾国之兵,不惜血本,结果因前线武将失策,都导致触目惊心的大败,其无能程度可谓无与伦比。

正是由于优秀武将人才的极度匮乏,一线武将的无能,才使得宋朝武备疲弱,连吃败仗,军事惨败不可避免导致外交困境,只能靠花钱买平安千币。周边游牧部族,都看透了宋朝的纸老虎本质,把武力讹诈宋朝当成生财之道,使得宋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送朝”。北宋也因此落了个“北宋无将”的说法。当然宋朝武将集体哑火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武将本身,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以后的历代宋朝皇帝,把重文抑武当做立国之本,设置多重限制措施打压武将,也是导致宋朝武备虚弱的基本原因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