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面对西夏、契丹等少数民族,欧阳修是如何主张的?

北宋虽然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战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汉族政权,但契丹、党项、吐蕃等周边强大的少数民族势力一直牵动着宋朝的神经西夏币

从民族关系上看,这一时期,传统的“天子居中,四夷居边”模式被夷夏政权分立对峙所取代,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政权还取得了战略优势西夏币

从国力和影响上看,宋朝远远不及唐汉,几乎整个宋朝时期边事难宁,“安边静边”,“不欲境边生事”成为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方针西夏币

从文化上看,“春秋学”成为宋代经学中的显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尊王攘夷”是春秋学者的主流意识西夏币

在这种新形势下,欧阳修围绕着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政权和如何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产生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当时的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夏币

由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领先于其他少数民族,致使汉族产生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西夏币。加之,由于地缘和氏族血缘等原因,居于中原的汉族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历来就有一种排他性观念。

展开全文

中原汉族称周边少数民族为“夷”西夏币。到了春秋时期,这种观念意识逐渐发展成为“贵华夏,贱夷狄”,强调“华夷之别”、“夷夏之防”的早期民族观。

而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族政权的不间断的侵扰和掠夺,更加深了中原汉族对少数民族野蛮无知理解和认知乃至于对于周边少数民族产生了戒备和仇恨的敌对心理,“尊王攘夷”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西夏币

受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欧阳修对民族编纂、民族文化和民族战争的认识自然难逃尊夏卑夷的藩篱西夏币。首先,欧阳修在史书编纂时以附录的形式记载民族史。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的记载,在史书中都为少数民族留下了一席之地西夏币。欧阳修把“不平等”的民族思想带入到了他的历史编纂中,就与司马迁的民族平等的编纂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欧阳修蔑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西夏币。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虽然已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礼仪。

但也不可避免的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来自异族的礼仪和习惯是欧阳修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这也是欧阳修认为少数民族野蛮无礼的原因之一西夏币

欧阳修在史书中,详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在夷夏文化之间的差距,凸显儒家礼仪文化的优势西夏币

最后,欧阳修赞扬抵抗少数民族入侵的将领西夏币。欧阳修认为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

然而,当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时,欧阳修则停止对那些乱臣叛贼的道德批判,反而以赞赏的态度,如实的记载战争的过程西夏币。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王晏球传》中,欧阳修对王晏球大败契丹的赞扬。

总而言之,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尊夏卑夷”的民族认识一直存在,并影响了无数学者的思想西夏币。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而欧阳修只是其中之一。

欧阳修“尊夏卑夷”的民族观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北宋王朝频遭攻击,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自然会产生“尊夏卑夷”的民族观西夏币

但当五代政权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欧阳修对之前批判的对象给予赞扬的做法,也暴露了他的时代局限性西夏币

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政府主要面临来自北方契丹、西北党项和南方猺蛮三个方向的威胁西夏币。然而,此时的北宋王朝依旧坚持“安边静边”对外方针,并采取消极的防御措施,这样根本无力应对可能随时爆发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全面分析了战争的可能性,主张宋廷应该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来应对当前复杂的外部局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防御思想西夏币

首先,欧阳修指出天下之患必在北虏西夏币。庆历三年,在宋夏议和之际,契丹突然过问议和之事,实属反常。在欧阳修看来,契丹与北宋通好仅仅四十年,突然插手宋夏议和之事必有阴谋。

然而,欧阳修的主张并没有得到重视,宋仁宗虽有锐意求治之意,但无行动切实之为西夏币。其次,欧阳修主张在军队中选任良将。北宋选任将领之法有二。

一是“命近臣举朝士换武官”西夏币。二是通过班行、方略之法。然而,在欧阳修看来,近臣不过俗吏之士,班行、方略所选的不是弓马匹夫,就是性情乖张之人,根本不能统帅士兵,抵挡外虏。

因此,欧阳修主张在军队之中选贤任能西夏币。他说:“只如西鄙用兵以来,武将稍可称者,往往出于军中。臣故谓只于军中,自可求将。”

具体操作流程为:

在禁军、厢军中选择年少有力者,不拘于等级高低,每百人为一队,从中选取技精勇敢一人,任为百人之将西夏币。将十个百人之将合成一队,从中选取技精勇敢一人,任为裨将,统帅千人之军;(三)合十裨将教之,选取有见识,知变通一人,任为大将。合十大将教之,材识出乎万人之外者,任为将帅,有事则行军,无事则以备宿卫。欧阳修主张在军中逐级选将的建议,实际是为了打破以往在选将时所用的磨勘之法,并用开阔的视野,在军中挑选可用之才。

同时,在欧阳修看来,逐级选将之法可以实现军队的优胜劣汰,从而对军队进行有效的整治,这样即精简了军队的数量,又节省了军费的开支,一举两得西夏币

最后,欧阳修反对西夏西夏币。庆历三年七月,宋廷急于议和西夏。欧阳修对此持有异议,并向仁宗呈递了《论西贼议和利害状》,鞭辟入里的陈述了议和与否的利弊,并主张不能通和西夏。

总而言之,欧阳修对契丹和西夏的战略分析,正确的对其意图进行了把控西夏币。尤其是他军队中选用良将的建议,在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里而,尤其显得别开生面,同时也彰显了欧阳修爱国的忠义正义性。

虽然在中原汉族的思想观念中有“华夷之辨”、“华夷之防”等狭隘的民族观念,但随着中原政权在疆域上、政治上不断扩大和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一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夏币

众所周知,北宋结束了五代时期分裂动荡的乱世,但北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周围仍有辽、西夏和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西夏币

实质上,宋初的统治者也面临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真正国家统一的要求西夏币。然而,北宋又无力实现汉唐时期,天下一统的局面,因此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成为北宋亟需考虑的问题。

为此,欧阳修结合北宋的政治现实,针对西夏和北宋境内的少数民族,提出了恩威并济的治夷思想西夏币。首先,震慑西夏。庆历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元昊遣使议和。

欧阳修极力反对议和,为显示宋廷的威严,他主张应“先薄其礼以折之”,煞其锐气,抑其傲慢西夏币

在欧阳修看来,西夏使臣入京,必定会窥探我朝将相勇怯与否,侦查我朝强弱情况西夏币。倘若使臣见到我朝威怒未息,事势未削,必定使其不敢无礼造次。

可惜的是,欧阳修的建议并未被仁宗采纳,以至于西夏使臣极为狂傲地提出,要宋帝称元昊为“吾祖”,北宋软弱可欺竟到如此地步,不禁令人唏嘘不已西夏币

除此之外,欧阳修亦有民族一统的思想意识西夏币。他对于统一中原地区汉化程度较深的沙陀族则有一定的尊重和肯定的。所以在《新五代史》中把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政权放在与汉族建立的后梁、后周政权同等地位上记载。

虽然五代时期,没有一个政权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但欧阳修对于统一中原的政权仍表示出了友好与偏爱,从某种程度上也表露出欧阳修的民族一统的思想倾向西夏币

总而言之,欧阳修针对西夏和南蛮分别采取了“威”和“恩”的治夷策略西夏币。从统治阶级立场上看,他的建议和主张极具是操作性、灵活性,这也是他因时而治的体现。

同时,欧阳修对南蛮的招安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怀柔政策”,当然这种怀柔政策并不是汉代“无为”的怀柔政策,而是“恩”中有“威”的怀柔西夏币

所以受北宋春秋学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影响,“尊王攘夷”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西夏币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欧阳修的民族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尊夏卑夷”的民族歧视的意识西夏币

在民族防御上,欧阳修切实地把握住了民族矛盾的关键是契丹而不是西夏,并针对选将御边问题提出了军中择将的独特看法,极大的提高了将领的积极性西夏币

在民族管理上,欧阳修提倡“恩威并济”,并针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坚持了因时而治的原则西夏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