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差和经济差收敛,人民币将得到支撑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君固收覃汉以利币,作者:覃汉 王佳雯

核心观点:

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汇率的本质是比价,受到两国经济差、政策差,以及利率差的驱动以利币。2022年三“差”叠加,人民币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贬值。

对后续汇率市场做展望,边际上,中美两国政策差收敛,经济差也存在收敛的可能以利币。总体认为,年内汇率市场仍有波动,但人民币最大的贬值压力大概率已经释放。

正文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轮超强美元周期,美元指数从2021年5月份低点90飙升至近期高点114以利币。与之对应的则是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承受的外部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2022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近10个百分点。

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汇率的本质是比价,受到两国经济差、政策差,以及利率差的驱动以利币。需要提示的是,我们把中国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强弱定义为经济差,中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越强,人民币升值;把人行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定义为政策差,人行相对于美联储越是偏紧,人民币升值;把10年中债-10年美债利率定义为利率差,利差越高,人民币升值。

2016年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经历了三个贬值周期,两个升值周期以利币。从自然年度划分,2015年~2016年,2018年,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2017年,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19年和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特征更为显著。

表1中梳理了每个自然年度中美两国经济差、政策差、利率差的变动方向,以及对应的人民币汇率表现以利币

以贬值周期为例,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是全年主线,我国国内信用收缩风险较大,人行政策取向转为宽松,而美联储则进入加息后半程以利币。经济差收敛,叠加政策差收敛,人民币贬值5.43%。

以升值周期为例,2017年,特朗普交易退潮,而中国GDP增速于2016年四季度探明阶段性底部,在整个2017年中债利率相对美债而言有较强吸引力,指标10年中债-10年美债利差中枢在140bp左右以利币。中美两国经济差走扩,利率差走扩,推动人民币升值6.3%。

展开全文

2020年表现为三“差”叠加,经济差、政策差、利率差都往利好人民币的方向发展以利币。背后的核心驱动在于新冠疫情导致了中美两国周期全方面错位,而中国更为领先。全年人民币大幅升值至6.54,累计升值幅度6.12%。

对历史做理性重构,从影响权重来看,政策差>经济差>利率差,且内部因素影响强于外部因素以利币。背后的逻辑可能有以下三条:

① 政策差作用能级最高,因其在即期作用于资本流动和市场预期,影响利率差;在远期则向基本面传导,影响经济差以利币

② 经济差是最底层的支撑,但属于慢变量,无法在短期映射到汇率市场的交易表现中以利币

③ 利率差表征为不同货币计价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可往下深究,金融资产定价差异的来源仍是政策与经济差以利币

从实证角度来看,以上判断也能得到印证以利币。比如,2020年初至4月份,虽然中美两国经济差扩大,客观和预期都是如此,但人民币仍旧走贬,原因在于政策差并没有能有效收敛。直到5月份确认了人行态度转为紧缩,人民币方才拐头进入升值周期。

比如,2021年四季度,在通胀升温以及加息预期之下,美元指数持续上涨,但是人民币仍然保持坚挺甚至小幅升值1.39%至6.37以利币。背后的支撑在于,预期中的“替代效应”缓慢退坡,我国出口表现非常强劲。

2022年再次出现三“差”叠加,且都往不利于人民币的方向发展以利币。政策差方面,国内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终结了2020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周期。

事实上,年内较快的两波贬值,都发生在货币政策取向更加宽松的背景下以利币。4月25日,人行公告全面降准25bp,人民币在短短10个交易日时间内从6.48到6.79附近,贬值幅度5.11%。8月15日,人行下调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10bp,人民币从6.76最多于9月底贬值到7.24,贬值幅度7.10%。

而美联储则在紧缩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进入了有史以来节奏第二快的加息周期以利币。历史上美联储9轮加息周期中,剔除1970s~80s大通胀阶段,平均加息幅度约300bp,平均历时20个月。而本轮紧缩周期至今持续仅8个月,加息幅度已经达到300bp。考虑到11月加息75bp已经是板上钉钉,从累计加息幅度来看,本轮美联储紧缩节奏非常激进。

在进入紧缩的初期,美债市场的担忧在于过快加息可能导致经济衰退风险以利币。然而美国强劲的基本面打消了美联储的顾虑,非农新增就业人数虽有放缓,但并未差到阻碍美联储施策。反映市场对衰退预期的美债10-2年利差在(-0.5%,0)区间震荡。对比来看,我国经济先后受到疫情、高温限电等意外因素扰动,地产和消费对经济的拖累还在继续。

再看利率差,随着10年美债利率大幅攀升,10年中债-10年美债利率已经从年初+115bp收敛至0后转为倒挂125bp左右以利币。总体来看,2022年的三“差”叠加导致了人民币承受了较大的贬值压力,截止10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幅度8.97%。

长期QE低通胀的格局被打破,后续如何演绎还是未知之数以利币。自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创设量化宽松(QE)工具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中枢整体均下移。虽然QE并不是低通胀的成因,但QE无通胀已经是很长时间深入人心的定律。

传统经济理论中,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创造有效需求,供需错配推动物价上升以利币。而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面临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增加货币供给实际上导致流动性陷阱,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

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资产价格上涨,银行准备金激增,低通胀和高油价并存以利币。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标普500指数最高涨幅达到670%;美国银行准备金储备从425亿美元迅速攀升至3.25万亿美元;美国CPI同比长期中枢下降至2%,欧元区则下降至1.5%。

坦白说,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轮是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经历的最强美元周期以利币。同样,放在美国的经济基本面框架之下,也是1970s~80s年代以来经历的最强的通胀周期。2008年以来,QE之下没有通胀的定律被彻底颠覆。到底是会出现超预期的通胀粘性,还是爆发经济衰退,市场讨论颇多。而美联储实则也是在边走边看,在加息抑制通胀和避免经济衰退的两难中做抉择。

做研究给判断需要避免叠加谬误,逻辑推理勿要舍近求远以利币。我们认为,通过研究美债、美元指数等外部因素,反推到国内市场,逻辑上有些舍近求远。而美国经济衰退乃至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仅限于讨论范围,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预判。基于以上变量给出国内债市的判断,可能会“错上加错”,犯下叠加谬误。因此,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更强调把握相对的确定性。

对后续汇率市场做展望,我们认为比较确定的是,相对其他非美货币而言,人民币市场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从三“差”定价角度,边际上,中美两国政策差收敛,经济差也存在收敛的可能以利币

首先,在本轮超强美元周期中,主要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更大,海外流动性风险升温,但人民币市场相对稳定以利币。数据来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贬值6.53%,贬值幅度小于对美元。如图6所示,主要经济体货币中,欧元、日元、英镑、澳元等对美元均有不同程度贬值,而人民币对以上货币均小幅升值。

考虑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指数的表现,也可算差强人意以利币。如图7所示,在过去三轮美元升值周期中,2016年中到年底,2018~2019年,2021年到目前。相对而言,第三轮美元升值幅度最高,美元指数涨25.18%,但是人民币贬值幅度11.88%相对却不是最大。

此外,虽然中美利差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但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相对稳健,而海外流动性风险逐渐升温以利币。对新兴市场外债高企,外汇储备对债务覆盖率低的担忧从未停止;发达资本市场如英国,为缓释长期国债市场挤兑风险,英央行施策也造成了利率和汇率市场意外的大幅波动。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经历了三个贬值和两个升值周期,但外资对人民币计价资产总体上逐步增持以利币。从长期视角,中国相对快的经济增速,货币政策的定力,主权信用的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以上三大利好整体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从而对人民币币值构成支撑。

展望后续,可能呈现的是中美两国政策差走扩、经济差走扩的格局,人民币最大的贬值压力已经释放以利币。一方面,人行的宽松转为相对克制,而美联储加息可能已经到了后半程,前三个季度政策差快速的收敛走到拐点。另一方面,中国一揽子政策出台后起到托底的作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风险,无论哪一点兑现,基本面差就会迎来走扩的契机。因此总体认为,年内汇率市场仍有波动,但人民币最大的贬值压力大概率已经释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