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维特里希:放弃自己外籍的身份,只为获得中国绿卡

不久前,2021年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关于获奖者以及获奖课题的各种讨论也终于宣告结束维特币。三大自然科学类奖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可惜的是近年来获得该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寥寥无几。

事实上,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外科学家中,有不少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愿意分享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他们也希望申请中国绿卡,在中国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维特币。那么迄今为止有哪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愿获得了中国绿卡呢?他们又是怎样与中国结缘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拿到中国绿卡的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维特币

库尔特·维特里希

库尔特·维特里希是一位来自瑞士的科学家,他于1938年出生于阿尔贝格小镇,这里不仅距离瑞士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伯尔尼仅有20公里,而且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维特币。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仅让库尔特的童年丰富多彩,也让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的库尔特非常热爱足球,他很享受在广袤的草地上奔跑的感觉,上大学时库尔特还专修了体育,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脚,又因此不得不放弃了比赛。最终他被足球‘踢’回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展开全文

1957年,库尔特进入伯尔尼大学学习,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巴塞尔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无机化学博士学位维特币。库尔特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得益于瑞士自19世纪开始的科学研究布局,这些政策为所有在瑞士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土科学家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库尔特的科研成长道路上少不了这些良师益友的提携与帮助。

1977年,库尔特偶然想到将二维的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氨基酸和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在多次试验后他的团队成功利用二维核磁共振的方法完成了对某种蛋白质的单个谱峰的全部识别维特币。1984年,库尔特第一次靠这种新技术绘制出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然而当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时却遭到了大量科学家的质疑。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只能靠X射线结晶衍射的方法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这种方法难度较大而且结果不够精准,所以大家都对简洁高效的新方法持质疑态度维特币。为了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库尔特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验证这种新技术。1988年,在结晶学专家的提议下,库尔特团队应邀参加了一项对照试验,尽管结晶衍射解析出的三维结构与库尔特小组得到的结果一致,但质疑仍然存在。直到1992年,科学家们用X射线结晶衍射方法解析出的金属硫蛋白三维结构与库尔特的新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库尔特的研究成果才终于获得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早在1983年库尔特就曾以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会长的身份造访过中国维特币。当时中国方面希望中国科学组织能够加入该组织,而作为会长的库尔特此行的目的就是会见中方代表。他和妻子刚到上海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会见中国代表过程中,库尔特感受到了中国科学家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渴望,也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诚意,他认为如果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能够专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那将对世界科技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会谈结束后的闲暇时间,库尔特会带着妻子漫步于上海的街头湖畔,上海独有的文化氛围和中国美食很快让夫妻俩爱上了这座城市维特币。回国后,库尔特夫妇为了帮助中国加入联合会做了很多努力。1984年7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正式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这也是我国加入的首个顶级国际科学联合会。此后作为世界顶级科学家协会指导委员会成员,他又参与了协会上海分中心的建设。

尽管库尔特在国外拥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财富也足以让他在国外拥有很好的生活,但闲暇之余他还是愿意来上海工作生活维特币。这些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为我国生物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让我国的核磁共振技术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他还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第一个核磁共振实验室,帮助中国引入了一批世界先进的生物科技。2013年,库尔特受邀成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在这里,他组建了新的研究团队,并联合多国科学家一起研究国际前沿课题。

库尔特带领的中国科研团队得以高效运转,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能有机会共同合作,都得益于库尔特带来中国的科研合作经验维特币。如今,中国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也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结晶体,计算机等科学研究工具。但在库尔特眼中,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高端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着不足,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积累。相比之下,瑞士作为一个人口不到一千万的国家,却包揽了28项诺贝尔奖,这完全得益于瑞士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持久投入。

因为库尔特·维特里希教授为上海市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市政府先后授予他“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维特币。2018年,根据公安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推出的“上海市出入境聚英计划”,包括库尔特在内的7位外籍人士获得了持有中国绿卡的资格,库尔特非常开心有关部门能为他们开设绿色通道,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签证会过期了。2018年5月2日,上海市公安局为几位外籍人士颁发了中国绿卡,在颁发仪式上,和库尔特站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纳德·费林加。

伯纳德出生于荷兰,成长于荷兰的一个普通农场,毕业于格罗宁根大学维特币。年轻的伯纳德表现出了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他认为化学的魅力在于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分子材料,而且这种创造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伯纳德一直致力于“分子机器”的研究,这是一种由分子单元组成的机器,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编程。

伯纳德·费林加

这一概念早在1984年就已经由理查德教授所提出,但是在纳米尺寸下打造一款可以被人类操控的机器谈何容易,首先科学家们需要可靠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将经过理论检验的模型不断调整验证,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维特币。伯纳德毫无疑问是分子机器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在设计分子马达时,为了让构造出的微观粒子模型按照固定的方向旋转他费尽心机,在一番构想后他决定将“光开关”引入自己的设计。

按照他的构想,分子马达的机械结构应当保持向特定方向旋转的样子,于是他将分子结构设计成了旋翼叶片的模样,为了迫使这对叶片向固定方向旋转,他又想到将每个旋翼叶片和一个甲基相连,于是当分子马达被紫外线照射时,它就会按照伯纳德预想得那样旋转维特币。后来伯纳德的研究团队对分子马达进行了优化,让它的旋转速度达到了1200万转每秒。在此基础上伯纳德的研究团队又于2011年制造了一个四轮驱动的纳米车,在不断改进下,这款微型车实现了在金表面按照预定方式行驶的制导功能。伯纳德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部分参数的精准调控,这是化学学科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交叉学科研究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同库尔特教授一样,伯纳德也是一位国际学者,长期以来他一直和中国科学界保持着紧密联系,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中国高校都是他的学术合作伙伴维特币。为了联合中国科学家一起研究与新型材料和分子机器相关的课题,他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希望藉此让中国科学界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国际科研项目中去。伯纳德也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中国发展,将自己所在的城市打造成新的科学社区。在他的推动下,多位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已经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

伯纳德教授在科研活动之余,十分注重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工作,他与中科院院士田禾教授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扩大维特币。尽管伯纳德将自己的日程表排得很满,但他每次来上海都会和中国研究生交流科研经验,他十分关心学生的兴趣动向,他会鼓励学生们大胆实现自己的猜想,对学生兴趣的发掘也是伯纳德教授的乐趣之一。鉴于他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伯纳德于2019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尽管伯纳德教授享誉海内外,但当他接过中国绿卡时仍然表现出诚挚的谢意维特币。与库尔特和伯纳德一样,来到中国爱上中国的外国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片创新沃土。比起已经到手的诺贝尔奖,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科研课题和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上,而中国绿卡就是我们对于这些外国友人最好的回馈。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2]新民晚报维特币,沈阳,2020-10-04

评论